Visualize the Future

脑科学 | 爱笑的孩子不仅EQ高,IQ更高!

大众育儿知识中,高IQ宝宝有以下20个特征:
总是四处看
爱笑
喜欢听家长读书

喜欢音乐

非常专注

喜欢和年长的孩子一起玩
喜欢新玩具
喜欢模仿各种声音
………

各位家长忙着对号入座的同时,较真的家长一定会问背后的科学依据呢?有的孩子没有这些特点,但也挺聪明的,靠谱吗?本文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爱笑的婴幼儿不仅情商EQ高,智商IQ更高。

01

一提到新生儿,我们很容易想到,爱哭、睡个不停、相比于到处乱跑的幼儿来说还算好带等等。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新生儿位于第一层生理需要阶段(Physiological Needs),当吃、喝、睡等得到满足后,宝宝会感到安全与舒适,也就是到达了第二层安全需要(Safety Needs),笑是这个层级中一种重要的情绪反应,表现为乐观积极、愉悦、对外界事物感兴趣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笑并不仅仅是一种条件反射,更是亲子社交活动的一种情绪反应,是一种社交微笑(Social Smile)(例如Strathearn, et al., 2008)。

宝宝爱笑是大脑认知资源充足的表现

爱笑的宝宝认知功能发展良好

宝宝的社交微笑并不仅仅是情绪稳定的表现,更是认知发展和大脑发育良好,认知资源充足的表现。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中,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情感、和意识。我们不谈认知和情感和相互影响,暂且将情感看作占用认知资源的一种心理活动。我们要使用两个理论来解释,认知资源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和工作记忆理论(Working Memory)。简单来说,人的认知资源有限,只能使用5-9个区块,就像手机或电脑的内存一样,耗用多了,就会变慢甚至停止工作。婴幼儿也不例外,我们想象一下,一位妈妈和宝宝亲子互动的场景中,当宝宝明白妈妈手里拿着玩具想和他玩的时候,会耗费很多认知资源,包括注意、知觉、记忆和思维等,高IQ的宝宝能够快速加工信息,认知资源也充足,能够用微笑来回应妈妈的动作(例如Centorrino, et al., 2010; Ohala, 2010)。当婴幼儿的认知资源耗用殆尽的时候,常常会很困惑,此时很难送上一个甜美的微笑。

02

宝宝的微笑能激活大脑奖赏回路

大脑扫描告诉我们奖赏回路在亲子活动中多么重要

宝宝温暖人心的微笑不仅能让父母愉快,而且影响着大脑奖赏区域的激活程度(Strathearn, et al., 2008)。多巴胺是一种大脑神经递质,能够影响人的情绪。就像我们常常在餐后吃的甜点,或者结账后吃的糖一样,这些都是商家为了刺激我们的多巴胺而使用的trick。与此类似,宝宝的微笑威力巨大,母亲看到后不仅倦意全无,而且像充满了电一样,满满的幸福感爆棚!宝宝出生后的头三年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如果有一个温暖、舒适和安全的成长环境,家长们育儿方式得当,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阶段的宝宝处于大脑高速发展时期,深谙其道,会通过微笑给家长反馈。这种社交微笑是一种双向的强化过程,是社交能力、信息加工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的综合表现。

03

爱笑并不仅仅由遗传决定的

父母的情绪对宝宝EQ和IQ都很重要

亲子关系对宝宝发展很重要,父母稳定的情绪会让宝宝觉得父母的行为和情绪是熟悉的,而不是陌生的和不可预测的,不会产生紧张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同时,安全、可靠和温暖的亲子关系会让宝宝感觉很舒适和愉悦,本身的情绪反应也会得到强化,是良好EQ的形成过程。当宝宝的正性情绪增多,情绪稳定时,更有可能表现出超人的IQ,不时surprise父母一下。与此相反,当宝宝需要更多努力去分析和应对父母的负性情绪,此时没有奖赏回路的帮助,认知资源被过度占用,其IQ发展将受到阻碍。这些对大脑发育的负性影响不是简简单单的像伤口一样可以愈合,而是不可逆转的。You are the one that makes youself happy, no one else can do this for you! 总之,没有什么能够让人更快乐,只有你自己!多一个微笑给自己,多一分IQ赋能给宝宝!

Dr. 肖拥有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和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后工作经验,众鲸教育创始人和CEO,美国45年历史幼儿园品牌合伙人。Dr. 肖是美国早期幼教协会(NAEYC)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国际人类脑成像研究会会员,发表多篇SCI论文,主持多项儿童脑发展项目,以第一研究者身份获得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Reference

Strathearn, L., Li, J., Fonagy, P., & Montague, P. R. (2008). What’s in a smile? Maternal brain responses to infant facial cues. Pediatrics, 122(1), 40-51.

Centorrino, S., Djemai, E., Hopfensitz, A., Milinski, M., & Seabright, P. (2010). Honest smiles as a costly signal in social exchang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33(6), 439-439.

Ohala, J. J. (2010). What’s behind the smile?.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3(6), 456-457.

Strathearn, L., Li, J., Fonagy, P., & Montague, P. R. (2008). What’s in a smile? Maternal brain responses to infant facial cues. Pediatrics, 122(1), 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