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alize the Future

理论前言 | 孩子接过你给的玩具,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01 人一出生便具有问题解决的能力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意思是指,人在刚出生时,本性是善良的,性情也相近,但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人们的习性会有差异。古人认为人出生时不是一块“白板”,是有“本性”的,也就是我们理解的气质(注意气质与性格不同,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气质是一出生就具有的特质,比如有的爱哭,有的安静)。古人也认为后天的环境会影响人的习性,也就是特性,性格。


“白板说”(Blank Slate Theory)由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认为人在出生时是一块白板,可以借由后天教育培养成为各种人物,例如科学家、律师、演员等,该理论并不强调遗传和基因的作用。这个观点影响我国儿童教育界很久,也是中国家长愿意在教育上投资并且投入占比很大的主要原因。

数据来源:《2019国内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调查》

原理理论(Theory Theory)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心理学教授Alison Gopnik提出了婴儿的“原理理论(Theory Theory)”。这个理论不简单,作者观察她6个月大的孙子,通过实验,从认知的角度切入,以皮亚杰的认知发生理论为基础,认为人一出生就具有和科学家类似的问题解决能力,只不过解决的问题很简单,比如玩玩具。具体而言,孩子看到一个玩具的时候,会用到各种认知功能,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用以评估玩具的大小和颜色,回忆并判断是新玩具还是旧的,看起来是否好玩等。

02 人之初弄不清,育儿走错路

每个家长都能写本育儿经,从初为父母,到应对自如,个中辛酸和孩子的成长里程碑都是写书的素材。不过,家长们可要小心,如果忽略人之初的发展规律,走弯路,走错路,孩子的一生会受到影响,而且无法弥补!

育儿者应充分利用这两种理论,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二选一,要从遗传和后天两个角度理解人的身体、认知、情感、和意识的发展规律。按照“白板”理论,后天教育十分重要,那么家长和老师“教”的过程和自身的榜样作用对孩子发展十分重要。按照“原理理论”,每个孩子一出生便是小小创想家和实践家,那么家长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保护孩子的天性,并为其提供适宜的成长环境、丰富的感官刺激和良好的语言发展情景。

03 从孩子问题解决的角度应对儿童哭闹

家长们对孩子毫无缘由的哭闹束手无策,不清楚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有两个比较有效的方法:1)2岁以下的孩子,家长可以使用分心法(distraction),例如当孩子哭着要看电视的时候,家长可以用其他玩具转移孩子注意力;2)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家长可以用安静角落法(calm down corner),既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家长带着孩子到一个安静的角落,和孩子讲清楚规则,5分钟内什么都不做,只是站着,通过这种方式逐渐让孩子安静下来。

这里用我家孩子的一个故事为例,解释下如何从问题解决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心理活动、制定策略、并成功地帮助他远离哭闹。

在他27个月左右月龄的时候,有一天到了午睡时间但他不睡觉,哭闹着要看动画片视频。这个情景中孩子哭闹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闹觉,不想睡,但是身体上的倦意让他觉得不舒服,想通过哭闹这个方式,看到视频,进而放松下来。如果我给他看视频的话,哭闹便会停止,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行为强化,以后哭闹的行为还会出现,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了解了情景中孩子的起始状态、目标、和解决方法后,我使用了安慰法、分心法、和“系统脱敏法”,成功地让他安静了下来。1)当孩子哭的时候,家长要安慰一下,说一些话,比如everything is going to be okay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或者轻拍后背等;2)同时,配合使用分心法,用另一个玩具或者游戏来转移孩子注意力;3)当分心物不起作用时,就需要使用与孩子目标近似但不同的物品。当时他想看视频Baby Shark(目标),我用Baby Shark的书来代替,这样既不让他看视频,同时又让他得到一定的心理满足。先后使用三个方法之后,他慢慢安静了下来,缓解了情绪,适应了与父母的沟通方式,并最终通过新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家长只有了解其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历史证明,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总结出规律并形成理论,我们何不在尽享天伦之乐的同时,一边观察孩子一边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

Dr. 肖拥有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和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后工作经验,众鲸教育创始人和CEO,美国45年历史幼儿园品牌合伙人。Dr. 肖是美国早期幼教协会(NAEYC)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国际人类脑成像研究会会员,发表多篇SCI论文,主持多项儿童脑发展项目,以第一研究者身份获得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